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10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聚焦医苑
2017年10月12日

以德润医 以医济世

遂昌县人民医院——浙医二院友好协作医院

为病人“开后门”的医生

 

近日,急诊科医生谈涛接诊了一位病人,已经70多岁,经过诊断,这名病人确诊为泌尿系结石。

当天,谈涛为老人开了药,老人家以为没事了,便带着药,准备坐客车回家。后来,谈涛医生仔细查看老人的CT报告,发现肾门处动脉有异常影像,结合老人有高血压的病史,淡涛怀疑老人的肾动脉有问题。

“要立即再给他做进一步检查。”想到此,淡涛开始找这位老人,眼看医院里已经没人,他又打电话联系。

因为年纪大,老人听力不好,不容易听到手机铃声。谈涛不放弃,一遍一遍拨打老人电话,10几分钟后,老人终于接通手机。原来,老人已经到了车站,准备坐客车回家。

“还好,您还没离开。”淡涛跟老人大概介绍情况后,让他返回医院。当谈涛得知老人身上已没有多少钱,就没有给他开CT增强的检查单,仅开了一张肾动脉超声检查单,费用68元。

可是当天肾动脉超声检查室门口排起长队,一时轮不到老人。想着老人还得赶班车回家,谈涛便带着老人来到病房,请病房的护士帮忙优先做肾动脉超声。

病房的护士听了谈涛的介绍后,给老人破例,进行了检查。

 

 

急诊科护士的无私爱心

 

“快,赶紧帮老人换身衣服,为她量下体温。”6月14日上午,县人民医院120救护车将一位全身湿透的老人送到急诊科,护士们连忙为老人做紧急救护措施。

原来,这位老人是大柘镇人,姓李,今年已60多岁。前一天到山上捡垃圾(塑料瓶)卖钱,一不小心滑到,头部着地摔伤,结果想起身却发现自己爬不起来。当时天色已晚,又在山上,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几番呼救过后不见人来,老人便放弃了呼救,静静地躺在地上等待救援。当天夜里,又突然下起大雨,结果老人全身湿透。

第二天早上,附近的村民上山干活,才发现倒在地上的老人,便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很快赶到,将老人送到了人民医院急诊科。

当时老人身无分文,医护人员也联系不上老人在遂昌的亲属,而老人的女儿则在义乌上班。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老人做了检查,并将老人创口清理好,挂上点滴。当时老人饥寒交迫,急诊室的护士连忙为老人换了衣服,并拿出零食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吃,还为老人接尿、换便盆。

知晓老人的情况后,急诊科的护士们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即使换班了,接班的护士也都自掏腰包为老人买来食物,并耐心周到地照顾老人。

第二天中午,老人女儿从义乌赶回,看到母亲安然无恙地躺在病床上,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女儿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连连道谢,表示要将母亲接到工作所在地好好照顾。

记者 曹俊杰

 

 

急诊科:加班加点 随时待命

 

神情紧绷,步履匆匆,这是记者走进遂医急诊科时对科室人员的第一印象。

“你好。”本次的采访对象急诊科护士长项玉兰笑着说,“刚歇下来喝了一口水,忙的还没吃饭呢。”说着就拿起桌上放置许久没能吃上一口的饭扒拉起来。

在任何一所医院,急诊科无疑都是最苦、最累的科室之一。“平时每天差不多要接待200号病人,周末、节假日那就更多了。”项玉兰说,经常是忙得吃不上饭的。

“快,这里来个人!”转眼间,项玉兰已经冲了过去,是救护车送来了一位急救病人。医生和护士立即上前,快速并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动作,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尽最大的努力为病人节省每一分每一秒。

这时,记者听到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声,一个妈妈抱着孩子急切的跑进来,孩子的手臂被开水烫红了一片,护士立马接过他,让他的妈妈去挂号,一边轻声安慰一边用冷水冲洗烫伤的手部,减少灼热感和痛感。“我们的护士都非常细心,有责任心。”交接完工作回来的项玉兰语气中不乏自豪。

当被问及上班时间时,“我们的电话是24小时要保持畅通的,随时待命。”她说,“在急诊科待了十几年,很少能够准时下班,就算下了班,在家里接到医院电话也要马上赶回来帮忙。”也正是这份坚守,让许许多多被送到急诊室的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说不辛苦是假的,每天都很累,但是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得对自己的病人负责。”项玉兰说,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尽我们所能让病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延续。

仪器的滴滴声,病人的痛呼声,家属的抽泣声……急诊科医护人员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忙碌”着。

 见习生 朱莹

 

 

麻醉科:“以身试药” 服务患者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遂医麻醉医师“以身试药”。

9月19日晚,一个视频突然出现在遂昌县人民医院医生微信群里:两位麻醉医师,女的侧身躺着,男的坐着并紧挨着女医生,两个人正亲身体验新麻醉项目。

“针尖往下?”男医生问道。

“可以,不过往上更好,能有效突破筋膜。”女医生回答道。

“那我往上打了?”男医生再次问道。

“好,先推个两毫升。好了,好了,别动。” 女医生再次回答道。

视频里,在一问一答中,男医生拿针扎在女医生腿上,女医生则拿着一个针筒给自己打药。

据医院麻醉科主任潘立东介绍,这两个人是麻醉科的周海鹤和华媚医生,两人正在练习打麻醉。“今年新开展了一个麻醉项目——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术。他们想真实体验一下进针和麻药的效果。”他说。

据了解,实习护士为了练肌肉注射、静脉输液技术,经常会相互在对方身上、手上、臀部扎针,但通常不会用真药。然而这对麻醉师用的却是真正的麻醉药,“这样做,可以尽快熟练掌握这项麻醉技术,等到给病人打麻醉药时,效果相信会更好。”对于为什么没病没痛在自己身上做麻醉,他们如是说。

视频发出来后,医院同事们纷纷为他们的敬业精神点赞。“他们对医学事业精益求精,非常难能可贵,值得大家学习。”医教科副科长蓝根姝说。

  见习生 朱莹 通讯员 汤红芳

 

 

外一科:癌症无情 人间有爱

 

“你是不是又没吃饭呀?走,跟阿姨去办公室吃你喜欢的拉面。”正在值夜班的人民医院外一科护士罗丹签着小女孩的手边走边说,坐下后开始给小女孩喂饭。

这样的场景在去年的外一科时常发生,很多值班的护士都喂这个小女孩吃过饭。“她叫玲玲(化名),今年七岁,她的妈妈去世前是我们医院的一位肠癌晚期患者。”外一科护士吴东梅告诉记者,这家子原本生活条件就不好,50多岁的丈夫每天打零工贴补家用,而妻子的病则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八个月的住院时间,令家里积蓄也花得差不多,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就经常有护士给玲玲带些吃的喝的,也给她们家送些生活用品。

“玲玲每天都很乖的陪在妈妈的病床前,也会帮妈妈倒倒水。在医院待久了都熟悉后,也和我们非常亲近。”罗丹说,玲玲经常把“要和爸爸妈妈永远在一起”这句话挂在嘴边,大家看到都非常心疼。为了能尽量减轻这一家的负担,科室人员发动身边的人组织了众筹,通过微信转发发动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医生护士们以及病房患友们也都纷纷献出爱心。

当时拿到捐款,玲玲妈妈的眼眶瞬间就红了,“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但真的很谢谢你们,能够让我有多一点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然而当病魔来临时,没有人能够阻挡,不久后,玲玲的妈妈病情恶化离世。

离开的那一天,家里来了零散几个人帮忙料理后事,大家忙得忘了角落里那个仅有七岁的小女孩。“我们帮忙安顿好她妈妈后,见她饿了带她去吃了在这里的最后一顿晚饭。她并没有哭闹,或许是还没有意识到妈妈的离开是永远。”罗丹语气低落地说道,“希望她能健康长大,成为一个开朗乐观的人。”

见习生 朱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