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特别策划
2018年02月13日

记忆中“飘香”的年味(二)

最忆年味是儿时

记忆人:毛之一

记忆年代:20世纪50年代

毛之一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物质匮乏,经济相对落后。但她说儿时的春节却是年味十足,回味无穷的,每每忆起那时的春节,她便有一股久违的亲切涌上心头。

小时候毛之一家的生活不算富裕,可是由于父亲是老师,生活过得也还不错。“那时候我们吃的都是玉米、番薯这种粗粮,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而新衣服更是没有,往往是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捡老大的,依次往下穿。”毛之一说,所以儿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

毛之一给记者回忆,那时候在距离春节一个多月前,她们就开始一天天数着日子,期盼着春节快点到来。而她的母亲也在闲暇时,端着针线盒,坐在屋后的阳光下,为姐弟四人做衣服。于是,那一套在大年初一才能穿的新衣也成了她对过年最美好的期盼。

随着新年越来越近,儿时的心,就像被注射了兴奋剂一样,渐渐沸腾起来。“除夕头一晚就开始亢奋得睡不着觉了。第二天早早起床后,随便吃点早饭,就争抢着和父亲去集市上购买年货。”毛之一说,那时虽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只能步行,但姐弟几个都乐此不疲。

童年时期,猪肉之类的荤菜,也不是随时能吃到的。当父亲从外面回来,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坨猪肉时,姐弟几个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过去盯着看。“当时年幼的我看着父亲手中肥肥的猪肉总是纳闷,明明瘦肉比较好吃啊,怎么父亲老爱往家里带肥肉呢?”毛之一说,后来是从父亲和母亲的谈话中明白,之所以父亲买的肉总是那么肥,是因为家里没有油了。

在毛之一的童年时代,过年时还可以吃上大公鸡肉。除夕当天,父亲早早起床把大公鸡宰了,先放在锅里炒,然后放在火炉上炖,那时没有高压锅,只能用铁锅放在火炉上慢慢炖,一般要炖两三个小时才熟。鸡肉是除夕夜的压轴菜,这道菜上了,年夜饭也算是完满了。

吃完年夜饭,母亲就把自制的零食拿出来,一家人围在火炉边上边吃边聊。“那时候只有条件好的人家才能吃上瓜子,而我们就只能吃母亲自己种、自己炒的番薯片、土豆片,可即便如此,对于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的我们来说,已经很开心了。”毛之一说,午夜时分,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母亲会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拿出来分给大家,拿着新衣服,兄弟姐妹们心里装满了喜悦。

“如今生活水平日渐变好了,想要的东西随时可以买到,所以过年对于我来说也就没有了小时候那种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期待了。”毛之一说,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她们四姐弟依旧在一起过年,而过年的意义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更多的是团圆。

记者 邹可思

 

充满趣味的孩提年味

记忆人:黄丽娟

记忆年代:20世纪90年代

“小时候可盼着过年了。有各种糖果、新衣服,还有红包,虽然最后红包都落在爸妈手里!”回忆起儿时的春节,满满年味让“90后”黄丽娟打开了话匣子。在焦滩乡的小山村长大,没有富有的物质条件,但每一个年都过得有滋有味,让黄丽娟难以忘怀。

又爱又恨的掸尘日

“每年的腊月廿二,是我们家雷打不动的‘大扫除日’,爸爸说这是要扫去旧年的坏运气,以新面貌迎接新年。”说到掸尘,黄丽娟又爱又恨,“每年我都负责擦洗凳子、桌子,拿出笨重的大木盆,烧上热水,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将凳子、桌子擦洗完毕。” 黄丽娟说,真的还挺累的,但是在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一大把美味的糖果,那是过年才能吃上的,又觉得付出还是值得的。

“我会装着满满一兜的糖,得瑟地去小伙伴家炫耀,一番打闹后再分享。”黄丽娟说那时候的糖特别甜。

摩肩接踵的赶大集

“小时候年前赶集真是人山人海。衣服、灯笼、鸡鸭鱼肉、水果、春联、鞭炮、挂历……各种玩意摆在街道两旁。”想起以前的赶集时光,黄丽娟忍不住笑了,趁妈妈在买年画,她就蹲在明星海报前,“很严肃”地思考来年的海报要买赵薇还是林心如!

“过年衣服也是在集市上买的,大都是些红色的棉袄,妈妈说过年就得穿红色,喜庆!” 黄丽娟说,那时候不像现在,家里条件不好,很难得穿上新衣服,但过年肯定有。一件件崭新的衣服挂着,摊前挤满了小朋友,大声地喊着告诉父母喜欢哪件。 “穿上新衣就好像拥有全世界一样满足。”黄丽娟笑着说。

刺激搞怪的“鞭炮阵”

过年最少不了的就是放鞭炮,它既能增添喜庆热闹,又给孩童带来无限欢乐。“小时候很淘气,呼朋引伴来摆上一个‘鞭炮阵’,有时候是‘铁罐压顶’阵,有时候是‘鞭炮水上漂’阵。趁大人不注意时放上一个,吓他们一跳!”想起年幼时好玩的鞭炮阵法,黄丽娟有些腼腆,过年图吉利,那时候大人们特别和蔼随和,都无奈地瞪瞪眼。

“现在小孩好像不玩鞭炮了,我们的‘阵法’大概也要失传咯!”黄丽娟打趣道。

沉浸在儿时的年味中,黄丽娟脑海里满是美美的回忆。伴随着童年记忆的年味,烙在她心中不可抹去。

实习生 廖承燕

 

没有什么比团圆更幸福

中国传统节日延续至今,所涉及的文化习俗对人影响深远。新春,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从除夕到元宵、国内到国外,喜庆气氛席卷国人所在的每个角落。

在春运大潮中,人们背着行囊、带着温暖,不管路途有多遥远,在外打拼的人们都会毫不犹豫踏上回家的路,不图别的,为的就是回家团圆,向家人报个平安,再吃上一口妈妈烧的年夜饭,给在外瓢泼的心灵放个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全家团圆的味道不是一个视频聊天就能代替,再好的盛宴也赶不上妈妈烧的年夜饭,在中国人的民俗传统中,过年是不能缺少的传统民俗,有了传统才有年味。

辞年,就是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这一天,父母从清晨开始忙碌,洗洗刷刷,巴不得使出全身本事,做出最可口的饭菜让孩子们吃得满足。当厨房里的香气撩拨得味蕾大开时,你发现,早已长大成年的自己其实还是个孩子,此刻,一切的烦恼都在幸福中归零。

万家灯火时,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陪着父母说着家常话,你一杯、我一盏,少敬老、老回少,互相祝福,各自祈盼: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好,年景好,财源滚滚。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千古不变的年夜饭,吃的是团聚,喝的是亲情。满桌丰盛的菜肴中,舌尖上的美味里,说不尽的吉祥,道不完的祝福。

常言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你身居何处,血缘总是时刻牵系着至亲。忙碌也好,打拼也罢,事业和追求与回家过年并不矛盾,在万家团圆的春节,似乎没有什么比回家过年更幸福

 (曹俊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