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朵金花”——遂昌工业曾经的骄傲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遂昌工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历史进程,走出了“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的欠发达山区生态工业发展之路,其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县通过对重点企业的培育,以骨干企业为引领,涌现了一批引领行业发展,走在全地区(市)前列的重点企业,其中享誉全地区(市)上下的“五朵金花”尤其令人关注,至今仍被称道。
“五朵金花”的由来
遂昌的工业从建国初期开始起步,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基本形成了轻重工业并举、中小企业共存的发展态势。由于发展基础较好,当年我县的工业走在全丽水地区的前列,除地区本级外,青田、缙云、遂昌成为引领丽水工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并各有优势、特点鲜明:缙云主要依托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壶镇毗邻永康的优势,大力发展缝纫机、机械制造等五金产业。青田利用靠近温州的地理优势通过温溪引进温商大力发展皮革、服装、不锈钢制品加工等产业。遂昌作为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县城,既不沿江,又不靠城,发展工业只能另辟蹊径。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当时遂昌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充分利用遂昌国有企业基础较为扎实,拥有一批文化素质较高,又善于开拓进取的企业家队伍的优势,在全地区国有企业中率先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造,依托母体以增量换成量,力求滚动发展,在国有经济的基础上成立了“凯恩达纸业有限公司”等职工参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由于全员参股,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广大职工共同心愿。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各企业又新上了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如遂昌钢铁总厂(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的熔炼炉改造和连铸连轧生产线,林化厂新上年产500吨环丙氨生产线,遂昌纤维板厂(浙江绿源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淘汰干法老式生产线,新上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利民化工厂率先在国内对乳化炸药生产线进行全面提升改造。这些项目的上马,不仅使企业产品产量大幅提升,质量明显提高,而且让它们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出了扎实关键的一步,站在了行业制高点。遂昌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获得了省和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其中原省委书记张德江在1999年全省第一轮钢铁工业“限产压锭”工作中就明确提出浙江钢铁要“大保杭钢,小保遂钢。”遂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得各路媒体记者纷纷前来采访报道,尤其是对我县发挥国有骨干企业的优势,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其中《丽水日报》一名记者还把遂昌钢铁总厂、遂昌造纸厂(凯恩集团有限公司前身)、遂昌纤维板厂、遂昌林化厂、遂昌利民化工厂这5家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名列前茅、全地区(市)较有影响的企业冠以“五朵金花”的美名,并率先在当年的《丽水日报》上予以登载,这就是遂昌工业“五朵金花”的由来,但由于时隔多年,人事变迁,到底是《丽水日报》哪位记者在当年何时率先登载“五朵金花”已难以查考。
“五朵金花”当年创业发展的历程
当年遂昌5家骨干企业分别隶属工业系统两家(造纸厂、利民化工厂),林业系统两家(林化厂、纤维板厂),物资系统一家(钢铁总厂),5家企业发展的历程长短不一,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遂昌造纸厂,从上世纪40年代私人创办的文新、开泰纸厂起家,到解放后公私合营,再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地方国营遂昌造纸厂,员工最多时有2000多人,分一、二、三车间,产品从最初的生活用纸到蜡纸,文化用纸(单胶纸)到工业用纸(电解电容器纸)等,走过了从低到高的产业升级之路。遂昌造纸厂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管理粗放等多种原因,效益一直在每年百万元利润、百万元税收徘徊。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造纸厂在王白浪为首的管理团队的发奋努力下,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全面淘汰了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民用纸生产线,大力发展高档电器用纸,形成了具有年产万吨从低压、中压到高压的各品种、各规格、系列化电解电容器纸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两大电解纸生产研发企业之一(另一家为日本NKK公司)。投资五亿多元建成了凯恩特种纸高科技产业园,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凯恩集团,集团集工业制造、文化旅游、酒店商贸、房产开发、金融服务等二三产业为一体,成为全市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凯恩纸业也是全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当年的“五朵金花”之一的遂昌造纸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根植遂昌大地上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遂昌钢铁总厂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从县物资局下属的只有10几个人的生产资料公司演变发展而来,元立的掌门人叶新华凭借多年在市场从事钢铁贸易流通的敏锐嗅觉,认为随着中国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尤其是浙江作为钢铁使用大省而产能小省的实际,一定会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为此元立人通过外引内联,与江苏武进钢厂等合作开展补偿贸易,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赢得了第一桶金。在此基础上,利用几千平方米物资局燃料公司的煤场,购置小电炉,采购周边废钢等原材料,上马短流程小型炼钢厂,这就是元立集团第一炼钢分厂的前身。1991年4月,钢厂第一炉钢水出炉,预示着元立人已站在浙江钢铁工业发展的起跑线上,之后元立又新上了连铸连轧生产线、螺纹钢棒材生产线,到1997年初,随着国内市场钢铁行情的变化,元立又兼并了原二轻企业——遂昌螺钉厂,利用元立生产的钢筋开发生产木螺钉,从这时开始,遂昌元立实现了从钢铁向建筑五金产业发展的过渡,随着2007年元立在遂昌淘汰了落后的炼钢工艺,转型大力发展钉、丝等建筑五金、气保焊丝等焊接材料、优带及高频焊管、自行车及金属户外休闲家具,到目前元立已能生产钉、丝等八大类几百个品种,几千个规格各类五金及其他金属制品,成为国内钢铁行业转型最早、动作最快、成效最优的企业,到目前,遂昌元立已成为拥有资产总值55.3亿元,下属有遂钢、新立等7家子公司,占地1000多亩,员工人数达6000多人的大型民营企业。同时元立人还把视野向全省、全国拓展,跳出遂昌发展工业,2003年在衢州创办了衢州元立金属制品集团,到目前已拥有1000立方米高炉两座,450立方米高炉两座以及烧结、转炉、轧钢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随着杭钢从钢铁行业的退出,浙江的钢铁工业形成了“北宁钢、南元立”的产业布局。元立人不但在跌宕起伏的钢铁行业占稳了脚跟,而且在行业淘汰落后、转型升级、拓展延伸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年销售额已突破两百多亿元,年纳税十多亿元,已成为国内民营企业五百强之一。当年“五朵金花”之一已春色满园,竞相开放。总结元立成功的经验,拥有一个身先士卒、勇于开拓的带头人是前提,元立正是因为有了叶新华这个领头羊,没有叶新华就没有元立的今天;灵活的机制和运行高效的体制是关键,元立成立之初就没有沿用国有企业陈旧僵化的体制机制,主管部门充分放权,企业经营机制高效灵活,企业决策机制快速有效,这是元立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紧盯市场,他变我变是根本,作为竞争最充分的国内钢铁工业,20年来可谓是波涛汹涌,元立人总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化险为夷、勇立潮头,渡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又迎来了一个“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发展前景,最根本的就是在立足主业的同时,紧跟市场变化,以变应变,坚持内外销并举,两个市场齐头并进。
利民化工有限公司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根据国务院大力发展三线建设,省国防工办在我县分别创办了解放机械厂、永新化工厂和利民化工厂三家军工企业,过去50多年解放厂已搬迁至德清武康,永化、利化仍立足在遂昌的土地上。利化投产之初主要生产合成氨为主,提供给永化生产炸药,但计划经济年代受价格制约,利化投产30多年一直亏损,濒临倒闭。上世纪80年代末,利化下放转隶地方管理,企业活力开始显现,上马了年产两万吨无水硫酸项目,企业逐步扭亏为盈,后企业在国内又首先研制生产了乳化炸药,并连续多年持续不断对乳化炸药生产线进行扩能、提质、安保各项技术改造,到目前为止,已拥有乳化炸药生产线两条,氨油炸药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凭造能力2.4万吨。同时利化在非爆产业方面也发展的有声有色,上马了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生产线,成立了爆破工程公司,建成了牛肝菌、竹叶黄酮等中药车间。近年来利化还成立了集团公司,控股各个子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遂昌纤维板厂是1979年由林业部门结合遂昌的森林资源而创办的一家国有企业,原坐落于县城东下杭山山脚,后搬迁至工业园区金岸区块。该厂建成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以湿法工艺生产低档纤维板,后于中后期先后淘汰老式生产线,上马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并一举获得成功。企业效益连年翻番,2003年又通过实施企业整体搬迁,引进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国先进生产工艺,在工业园区金岸区块上马年产1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生产的产品畅销华东、华南市场,年产量突破20万立方米,企业也在原国有性质的基础上通过改制成立绿源木业集团,分别在省内富阳和省外广东、安徽、福建等地投资建设新生产线,高峰时拥有十条生产线,产能达100万立方米以上,成为国内几家最大型的人造板生产企业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资源约束的影响,企业规模有所萎缩,遂昌绿源也于2017年5月停业。
遂昌林化厂也是一家森工国有企业,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主要生产包装箱和物理活性炭。90年代初开始企业转型,开始生产精细化工类产品,投资上马了氢醌项目但未成功,随后又和民营资本合作,上马了环丙氨生产车间。当年环丙氨作为医药中间体,国内外市场需求大,企业当年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林化厂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氢醌未获成功,企业负债较多,企业最终破产倒闭,而精细化工车间从林化厂独立出来,成立民营股份制的金恒化工有限公司,于2004年搬迁至工业园区金岸区块,主要生产红肟等产品,由于环保等原因于2010年停产。
“五朵金花”的诞生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当年培育“五朵金花”在遂昌工业发展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是在全地区(市)工业中独树一帜,“风景这边独好”;二是在骨干企业培育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成功的做法,积累了“遂昌经验”;三是造就了一批以叶新华、王白浪为代表的“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队伍,成为遂昌乃至全地区(市)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四是通过“五朵金花”的培育,为遂昌工业进入21世纪的转型夯实了基础。但大浪淘沙,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一批新生企业茁壮成长的同时,一些企业也逐步被市场所抛弃,林化厂早已消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遂昌绿源也停产歇业,后续关停工作已基本完毕。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林勤)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