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韵遂昌·叶澳《百步岭》赏析
□鲍宗武
百步岭
【明】叶澳
层崖一径入云端,秋色深沉日景寒。
虫语白茅相历乱,鸟翻红树半凋残。
三千奋击南溟近,九十踟蹰末路难。
因上望村村上望,风南天北是长安。
——光绪《遂昌县志》卷二
寻迹:百步岭,位于石练镇西北,是往返黄沙腰之古道。光绪《遂昌县志》记载:“百步岭,在邑西,云练溪三里,有吴氏别墅。里人多肄业于此。”
百步岭是古时遂昌连接西部乡镇的重要通道,全由青石板建成。百步石梯扶摇而上,仿佛连着天与地。中间有留客亭,古色墨香,飞檐鎏瓦,蔚为壮观。登上驿亭,眺望练溪,秋色深沉,白练成溪。吴林曾写诗《百步岭》一首:“幽人营别墅,秋菊带篱妍。砚滴花头露,茶烹石隙泉。地偏宜养性,客过喜留篇。出谷重回首,白云阁下连。”诗人将吴氏别墅写得犹如世外桃源,秋菊满地,石泉烹茶,极有情调。出谷回首望去,白云和百步岭上的人已经连在一起了。吴林的《百步岭》语言通俗易懂,语调轻松愉悦,将山岭之高、岭中之美、山野之趣写得令人无限神往。
注解:❶日景:太阳光。《文选·班固<西都赋>》:“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李善(注):“言宫殿光辉外激於日,日景下照而反纳其光也。”《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震声日景,炎光飞响。”李善(注):“言威声如雷,光景若日也。”❷白茅:草名,即茅草。白茅草,喜阳耐旱,多生于路旁、山坡、草地,其根名曰“白茅根”。《诗经少男》:“白茅纯束,有女如玉。”❸翻:鸟飞。曹丕《临高台》:“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黄鹄往且翻。”薛琼《赋荆门》:“黄鸟翻红树,青牛卧绿苔。”❹南溟:南方大海。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溟。”王勃《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❺踟蹰:犹豫。白居《议婚》诗:“几回人欲聘,明日又踟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曲:“望西都,意踟蹰。”
译文:层层叠叠的高山,一条小径直入云端。已近深秋,太阳西斜,秋风一片飒飒。虫子在茅草里不停鸣叫,一片混杂衰败的样子。小鸟在秋天的红树丛里翻飞,树叶凋零已经大半了。只有奋击三千里,才能临近大海,百步岭走了几步就已经知道行路的徘徊与艰难。于是顺着石阶拾级而上,远远遥望,风南天北那方向才是长安。
作者:叶澳(1560—1610),字尔瞻,明代遂昌独山人。叶澳幼时身负大志,背着书箱外出游学。汤显祖在遂昌任时,尤其器重叶澳。于是,两人成莫逆之交,常常一起游览遂昌名胜,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
万历二十三年(1595),叶澳主持重修叶氏宗谱,邀请汤显祖作序,汤显祖写道:“余尝于薄书之暇,冀得一二子如子游之于灭明者,则唯西乡独山得一善士曰澳,字淇筠者,与余有莫逆之称焉。”(据《叶氏重修宗谱序》)
据说叶澳“为人笃学好古,诸子百家无不通晓。其文词之美,固已久脍人口矣。至其孝行,又有足风者”。叶澳于万历甲午年(1594)成举人,但因为抱病不能出仕,人们都为之惋惜。所著有《四书注冀》《易通》等,并有诗集行世。
赏析:百步岭是重要的西乡要道,历来是遂昌文人的吟咏之地。叶澳的《百步岭》确实也写得生动有味,可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重在写景,下半部分重在写情,典型的以景抒情、借物言志。运用借景抒情,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同时,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因此,要表达怎样的情,必然选择怎样的景。百步岭的秋天,在诗人叶澳的眼中,有哪些值得留恋的呢?
“层崖一径入云端,秋色深沉日景寒”,你看那高高的、层层叠叠的山峦之中,一条小径曲折延伸,好像深入了云端里。这里不仅写出了百步岭的山岭之高、路途之远,而且写出了百步岭的蜿蜒与高耸,秋色在诗人的眼中总是那么深沉。宋代的寇准在《书河上亭壁》写道:“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代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宋代辛弃疾《昭君怨》:“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元代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而在诗人叶澳的眼中就是“秋色深沉日景寒”。日景就是太阳光,秋天的阳光也带着一些寒意了。秋色中的日景为什么带着寒意呢?我想应是诗人心中的那份感觉,秋阳下山,秋风猝然而起,微微的寒意也就开始萌生了。再看诗人眼中的秋色,“虫语白茅相历乱,鸟翻红树半凋残”,写了“虫语”“白茅”“鸟翻”“红树”。“白茅”之物,在遂昌山岭中极为常见,笔者觉得此处写得很是真切自然。遂昌的山岭之中多见是白茅草,生于路旁、山坡、草地,其根名曰“白茅根”。此时,诗人走在山岭之上,听见虫语,碰见白茅,相互混杂在一起,使山岭更难行走了。再看到的是“鸟翻红树”,意思是小鸟在树叶已经凋零了大半的红树丛里翻飞。“鸟翻红树”来自于《赋荆门》,是一首唐代诗词名家薛琼创作的诗词作品。诗中写道:“黄鸟翻红树,青牛卧绿苔。渚宫歌舞地,轻雾锁楼台。”同样,通过飞鸟的动作、红树的颜色以及秋叶半凋残的样子,写出了秋天落寂之感。诗人一般会写秋风,如汉代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带给人一种秋风萧瑟的感觉;还会写秋霜,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将一番“愁思”带给一江的渔火;还会写秋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将一心的寂寞带给一夜的雨声。而诗人叶澳却写眼前“虫语”“白茅”之乱,鸟翻飞在“半凋残”的“红树”之间,一个是“乱”,一个是“半凋残”,反而让我们觉得此情此景有着另一种异样的感觉。我们会想起“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会想起“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还会想起“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一个“乱”字,将此情此景荡漾开去,心中涌起无限的寂寞和伤感。同样,“半凋残”给人一种“隐而不发”的感觉。试想一下,如果此时树叶已经是“尽凋残”,那就缺少了山岭的色调和美感,更多的是一种直接的伤感,如白居易《东园玩菊》“秋蔬尽芜没,好树亦凋残”,而“半凋残”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由此我们想到诗人在遂昌做了地方官,人近中年,不就是“半凋残”的一幅景象吗?联系四句诗,句句写深秋之色,却字字写在诗人的心上,所以孟浩然有一句诗,直接就说:“愁因薄雾起,兴是清秋发。”表面上虽是句句写景,内心深处却是字字道情。因此,“隐而不发、忍而不语”才是诗的高妙之处。
再看下半首,“三千奋击南溟近,九十踟蹰末路难。”南溟,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因为“冥”是大海的意思,所以有将“冥”写作“溟”,指南边的大海。“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鹏要击水而行三千里,才能扶摇而上到达九万里之遥,要半年才能到达南溟,才能休息。这里用这个典故表达行路之艰辛。“九十踟蹰末路难”,百步岭上才走了九十步就犹豫不决、徘徊不前,可见行路之难。于是诗人“因上望村村上望”,岭上望村,又于村上望岭,与颈联对句相呼应,是“踟蹰”两个字的注脚。遥望“长安”在何处?诗人说“风南天北是长安。”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在这里“长安”是一个意象,代表着帝都之所在、兼济天下之所在、仁人志士抱负之所在。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诗人登高远望,“踟蹰”难行,之所以发出“风南天北是长安”的感叹,那是因为长安遥不可及,暗示自己的前程之渺茫。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一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联系诗句,我们分明读到诗人人到中年,满腔的抱负无从施展,空有“三千奋击南溟”的胸怀和理想,然而人如红树已“半凋残”。年岁已近,行路已难的那种无奈之感,竟然隐隐其中,忍而不语。可见,诗人上下求索,终究是“长安不见使人愁”,这种无力感是那么无奈,却又是那么强烈。
重读整首诗,层崖、白茅、飞鸟、红树,一一入眼。无奈、微寒以及秋色的深沉,一一涌上心头。一个心有千里无穷志,而今为前路“踟蹰”难行的古代文人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望着百步岭前路已“入云端”,遥望长安,情不自禁地让人踌躇满志。
诗人35岁中举却因抱病而不能出仕,而今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起其情,抒其意。《礼记·乐记》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汉代王充也认为:“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诗人触物起情,行走在百步岭上,看到的秋色深沉、体会到的“踟蹰末路”,其实看到的是诗人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抱负,看到的是自己的为官之路漫漫,想到的是理想未尽却人已“半淍残”而发出前程渺然的一种沉思与感慨。道家最高境界是“隐而不发,藏而不露,下而不看”,而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隐而不发,忍而不语”。诗人仕途无望,百腔才情却空有抱负,诗人就在这秋色深沉的百步岭上,化作一句“风南天北是长安”,将无奈的情思隐在云端的山径之上,将入仕的理想隐于层崖之中,将满怀的忧思隐在凋残的红树之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走上百步岭,回首望长安,真是说不尽的“风南天北是长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