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
2017年01月12日
不要让畲族字带编织技艺远去!
背景资料:畲族“彩带”是畲族民间工艺品中最具有民族特色、最主要的一种民间工艺织品。
一般用作腰带、背包带、护身带,也可作为定情信物和定亲回礼,赠送好友也不错,是驱邪祝福的吉祥物,意义相当于藏族的“哈达”。它载着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号,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原始的 “意符文字”,是畲族流传至今的活化石,为后人了解畲族文化及其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清代晚期,伴随着私塾的大量出现,一些畲族的大家闺秀把学到的汉字融入到彩带的编织中。这时候,畲族彩带逐渐向畲族字带演变。这也是畲族编织字带的雏形。彩带上编织的织纹图像是远古时代的 “原始文字”,不仅是传承和记录古代文字的良好载体,编织技艺更是一种珍贵的手工技艺。
在迁徙的过程中,虽然先民们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无奈,却还保留着这一传统。
如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的畲族,大多还保留着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各地的编织手法也是大同小异。
字带的编织工具比较简单,传统的工具是以当地产的小竹子为材料,制成三根竹竿(耕带竹)以及一根一头削尖的光滑竹片(耕带板)。编织程序一般为绕线(整经)、提棕、织带三个阶段。线一般采用棉线、丝线、尼龙线。老一辈先民们编织的纹样表现质朴,是一种抽象美,都以“意符文字”为主。如:田、土、井、卍,还有“蝴蝶”、“蜻蜓”等,主要以“13根芯”为主。现代文字的编织就需要更多的芯线(经线),如“福”字至少需要“27根芯”,编织周密,整个字体倾斜45度角左右。字带可以把人们所寄托的愿望、情意直观地表现出来,一句美好的祝愿、一首诗都可以用字带编织出来。
在遂昌,会编织畲族字带的人已不多,而现实生活中,愿意学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对于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很多编织匠人都喊出心中的期盼———
午后,冬日的暖阳懒懒地照着。新路湾镇夹路畈村村口,几名畲族妇女正聚在一起,编织一种叫做“字带”的畲族手工艺品。一片竹板,几根丝线,一来一回间,字带雏形已出。细细端详下,才发现字带是如此精美。要不是亲眼所见,你真不敢确定这编织精美的字带是纯手工制作而成。
现状之夹路畈夹路畈村是一个畲族村,如今整个村子会编字带的也就十五六个人,而这些人基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这些老人中又有一部分因为眼睛老花等原因,完全告别了编字带这个畲族传统手艺。
雷福玉,一位79岁的阿婆,也是村子里仍在编字带年龄最大的一位。
她十几岁时就跟着妈妈学习编织技艺,17岁结婚时,还编了一根字带送给丈夫,作为定情信物。
在雷福玉年轻时,将字带作为定情信物,还是结婚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传统习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雷仙彩,62岁,九岁开始学习编字带。“我一开始是跟着妈妈学,再大一些,我就和一帮女孩子跟着村里一位老奶奶学。”雷仙彩所说的老奶奶曾是夹路畈村的编字带高手,现已去世多年。雷仙彩告诉记者,学习编字带要有很好的耐心,因为每编一个字,都要在心里计算好,编错一根线,就得拆掉重来。
蓝水玉,77岁,因为视力原因,她已有10多年不编字带。她从家里拿出两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蓝布围裙,围裙的绑带就是两根字带。蓝水玉说,这两条围裙还是她年轻的时候做的,字带也是自己编的。后来不用了,她就一直收藏着,留个念想。记者注意到,两条蓝布围裙已经很旧,有的地方还打了补丁,但缝在上面的字带仍不失其精美本色。
蓝仙莲,69岁,14岁开始学习编织字带。在夹路畈,她的字带编织水平也是数一数二的。蓝仙莲的丈夫是一名退休教师,对畲族的字带情有独钟,因自己不会编,他就帮妻子设计编织式样。蓝仙莲拿出一根编有“一年之计春为首”等诗句的字带,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村文化礼堂的墙上,绘有两根畲 族字带图,其中一幅就是以她编的这根为蓝本。她说,字带上的诗句都是丈夫写下来,她照着编的,花了不少心思。
钟石玄贵,76岁,村老年协会负责人之一,也是村里唯一会编字带的男性。2010年,他和村两委负责人一起去景宁购置民族服装,顺便参观了景宁的畲族字带编织,看到一种宽式的字带,便现场学习编织方法,回来后,他将这一宽式字带的编织方法教给大家。
在与记者交流中,钟石玄贵流露出对畲族字带编织技艺接班人的渴望。“村里会编的都是老人,年轻人没人愿意学,真害怕这一技艺会失传!”现状之好川在三仁畲族乡好川村,会编字带的村民仅5人,其中有一位阿婆上了年纪,眼睛老花严重,已不再编织。其他4人中也仅有两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编织,今年60多岁的雷仙珠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为数不多会编织字带的畲民,雷仙珠还被邀请参加过两届汤显祖文化节,在文化节上向各方嘉宾展示畲族这一传统技艺。
在雷仙珠家中,记者看到很多根编织好的字带,每根的颜色搭配都不一样。“农闲的时候我就在家做做这个,平时有人来串门看到,会问我要,我也会送给他们,到目前我都已送出20多根自己编织的字带了。”就在雷仙珠跟记者聊天时,一位串门的邻居看到一字排开的字带,向她索要,雷仙珠很大方地让对方随意挑。
如今,最让雷仙珠欣慰的事就是孙女跟她学会了编字带。雷仙珠的孙女蓝珺怡已经上大学,但每年寒暑假回家,她都会跟着奶奶一起编字带。看到孙女愿意学,雷仙珠也向孙女道出了自己的希望和嘱托,她希望孙女能够把这一传统手艺传下去。
传承妙高街道下杭村也是一个畲族聚居村,畲族编织字带传承人蓝咏梅生于此,长于此。
今年47岁的蓝咏梅19岁便开始学习编织字带。蓝咏梅的父母都是畲 族人,家里的女性长辈也都会编字带,而她的奶奶更是当地的织带高手。“我奶奶不识字,但她编出来的字带却人人称赞。”从小就受到奶奶的影响,蓝咏梅对编字带这一传统技艺很感兴趣,所以,高中一毕业,她就开始学习如何编字带。
因为喜爱,蓝咏梅不仅学习基本的编织技艺,她还不断地研究探索,对传统编织技艺进行改良,让编出来的字带更加美观。
对于蓝咏梅来说,手艺得到别人的认可是最让她开心的事。她也多次受邀,前往不同的地方进行编字带现场教学。而目前最让她欣慰的就是女儿也传承了自己的手艺。
“现在会这个手艺的人真不多了,所以我让女儿一定要学会,毕竟是畲族的姑娘,我不能让这一技艺在我这里断了。”蓝咏梅说,与景宁比起来,我县对畲族的这个传统技艺还不是太重视。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起来,更好地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后江民族小学,记者也看到一群小小的身影在忙着编织字带。原来,作为一所民族小学,学校已经将畲族这一传统手艺作为社团活动开设,并邀请了民间编织字带高手进行教学。
“这个社团活动我们已经开设有两年时间了,接下来,学校还准备将编字带作为一个精品课程进行开发,以便更好地把这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后江民族小学校长徐新华说,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
记者从县文广出版局了解到,畲族编织字带在2008年被公布为遂昌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咏梅在2014年被公布为遂昌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成果都有助于推动畲族编织字带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
下一步,县文化部门还将针对字带编织技艺传承工作拿出具体方案,在县域范围内搜寻畲族编织字带能人,并建档保存。同时还将多举办交流活动,为畲族字带编织者提供一个切磋交流技艺的平台。最重要的还是让这一传统民族技艺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也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
记者 张春玲 通讯员 雷利锋
◎ 《遂阅》遂昌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 浙ICP备10211268号-1